
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(宋信玉杰、向春盖)金秋时期,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付家岩镇几乎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雨篷,里面挂着又肥又滑的烟叶。
在百岁老人中,山烟已成为当地村民生活的标志。采用米水浸泡、发酵、脱糖等传统方法,塑造出香辣开胃、回味纯正的山烟。但“自造、自烟、就地生产、就地销售”的模式,使付家岩镇的烟草产业停留在“小而散”的阶段。
转折点出现在1984年。当地政府确实清除了低收成的山区烟草,并引进和推广了白烟和马里兰州的古玛瓦烟草,这是市场转型的第一步。经过30年的精耕细作,2011年,全镇种植面积面积突破9600公顷,产量达到310万公斤。原本是老乡饭后的“消遣”,变成了带动千余农民增收致富的“金叶子”。据统计,2024年,付家岩镇烟农收入将达到1836万元。
在海拔1400多米的马井村,二组村民吴绍成的院子里弥漫着烟香。“除了我们自有的13公顷烟田外,我们还租了3公顷烟田。”看着金黄的田野,他计算着收获:“今年雨水充沛,烟叶产量不错。马那么除去化肥、电影等1000多元的费用,一公顷土可净赚4000元。”脸上绽开了笑容。
真正的跃进来自于“提质增效”与“现代化”的两轮驱动近年来,面对市场对品质的高要求,付家岩镇主动从“求量”转向“提质”,停止种植面积,实行100%专业化种苗、机械耕作、植保、预检。
傅家岩乡现已建有两个现代化苗圃基地,可为全镇提供烟田5400余公顷,解决就业100余人。在全链条精细化管理下,不仅降低了成本,还在烟叶品质上成就了一番功力。
富家堰被誉为“中国马里兰州烟草第一乡”,该镇的大龙坪村是“中国马里兰州烟草第一村”。 2000年初,北京卷烟厂来到大龙坪村,建立了以白木亭为主的千亩烟叶示范基地。
如今,为村里注入了强劲动力在产业上通过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:建成8亩烟叶大棚苗木,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5万元;组建了30人的社会服务团队,打通技术服务和生产合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采用“以奖代补”机制,推动MEKANical农耕道路硬化7200米,完成深耕防洪建设,帮助烟农稳产增收。 2024年,全村162户烟农种植烟叶900余公顷,收入427.25万元。
大龙坪村二组村民秦德双是一名烟叶种植大户。上半年,他每天早上5点前就到农场种烟。记者赶到他家时,他的房子几乎被晒干的烟草堵住了。共同离开。 “虽然种烟有点困难,但好在收入有保证。”秦德双说。
“作为千公顷烟叶大村之一,大隆坪今年将迎来更大的丰收。”大隆坪村党总支书记杨美群表示,到2025年,全村烟叶种植户增至180户,种植面积1250公顷,预计产量4000多吨,产量可达 至600万元。
从村民自产自销,到大规模出口全国,傅家岩乡“万吨级”产业正在快速发展。传统产业复活,农村乡村变迁之路越走越宽。